對幼兒來說,媽媽就是他的一切!要活下去,一定要有媽媽在身邊照顧、呵護,從媽媽身上得到食物、水,還有懷抱的觸感,被愛的感覺。一旦失去這些,幼兒就會感受到生命倍受威脅,甚至因此衰竭而死。因此,媽媽的存在,對幼兒來說就等同於生命的存在!失去母愛就失去了維生的機會。與媽媽分離就好像要與自己的生命分離一樣。
※分離焦慮的症狀
分離焦慮會發生在嬰幼兒時期,或是兒童期需要上學的時候,有些人甚至延續到成人期,影響人際互動與生活適應。幼兒分離焦慮的行為表現,以黏人最常見。一定要媽媽的陪伴,跟在媽媽身邊,或是媽媽必須在視線之內,否則就會感到強烈不安,哭鬧地非常嚴重。有些孩子會透過拒絕參與某些活動來表現分離焦慮:不願意上學、不想去褓母家,不願意跟其他人玩、或是不願意自己睡覺等等。最嚴重的情況,就是會有生理反應或身體抱怨,例如:與媽媽分開時會哭到嘔吐;抱怨頭痛、肚子痛;噁心感等。
※分離焦慮的成因
幼兒為什麼會有分離焦慮呢?發展心理學家探討了幾個可能的因素。
第一個因素可能跟幼兒的認知發展程度有關。大約在嬰兒期7、8個月開始,幼兒記憶力發展更加良好之後,能夠開始辨認媽媽和其他陌生人的不同,所以開始產生陌生焦慮,分離焦慮也伴隨發生。
第二個因素可能與認知發展中的「物體恆存概念」有關。「物體恆存概念」是指嬰兒可以了解物體從眼前消失後,並不是永遠消失,還可以在他處找到。大約5、6個月的嬰兒就有這種概念,所以假如看到眼前玩具消失了,他們多會表現尋找的行為。分離焦慮似乎可以用「物體恆存概念」發展不完全來解釋:幼兒不了解媽媽在眼前消失後,還是會出現的,因此就產生心裡的恐懼和焦慮,展現分離焦慮的行為。
第三個可能因素是幼兒「社會發展」較成熟,有「安全的依附關係」,與媽媽關係非常緊密。這種母子關係的緊密連結,會讓孩子無法暫時離開媽媽的身邊。不論如何,分離焦慮是一種心理反應,與生命中越重要的人分開時,個體越可能產生痛苦的情緒。
※媽媽也會有分離焦慮